“形意萬千——漢字文化大觀展”在京開幕
中國城市文化傳播網訊 日前,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中華出版促進會共同主辦,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承辦,大氣團(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協辦的“形意萬千——漢字文化大觀展”在頤和園博物館開幕。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鄭萬通,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京昆室副主任仝廣成,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盧昌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華出版促進會理事長蘇士澍,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解冰,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譚平,北京頤和園管理處黨委書記、園長李曉光等領導嘉賓共同為展覽剪彩揭幕,特邀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有關單位領導嘉賓80余人參加開幕式。
漢字承載著悠久的歷史,代表著中華文明中蘊含的永恒智慧,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和深刻的象征意義。伴隨著時代更迭,漢字的字形與結構、書寫載體與工具雖有嬗變,但根和魂卻從未改變,其中所蘊含的思維方式、文化特質和審美意趣始終一脈相承,并以特有的生命力聯結古今、傳承不輟,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根基。
本次展覽以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發展傳承為主線,突出展現了中華文化代表性符號的中國書法,如何伴隨著漢字的孕育產生而不斷發展演變。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淵源流變”,展示從早期刻畫符號到漢字體系的形成以及古文字的演進過程,展現甲骨文、金文和篆書中記載的先民的歷史記憶和生活體驗。第二部分“書臻妙境”,展示漢魏之后代表不同時期書體和書法流派的文物,表現帖學、碑學及篆、隸、楷、行、草中蘊藏的中國書法美學,尤其是顏真卿對后世書法藝術發展的影響及各書法風格流變。第三部分“載書傳道”,展示書寫工具、書寫介質及印刷技術變革相關的文物,展現漢字在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展覽匯集國內11家文博單位90余件(組)文物展品,其中不少是難得一見的國寶重器。唐顏真卿書羅婉順墓志是2020年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區考古發掘唐代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時出土。墓志27行,滿行28字,共刻有楷書729字。墓志第二行下方清晰可見“長安縣尉顏真卿書”。羅婉順卒于天寶五載(746)四月,據顏真卿年表記載,該年顏真卿38歲,授通直郎,陟長安縣尉,與墓志中顏真卿銜“長安縣尉”相合。該墓志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也是該文物出土以來首次出省展出。從墓志中可以看出他早期書法筆畫瘦硬,方正俊秀,氣骨峻峭,對研究顏真卿早期楷書作品具有重大意義,也為書法愛好者提供新的范本。此墓志為國家一級文物。
唐顏真卿書羅婉順墓志
唐張旭書嚴仁墓志,1992年1月出土于偃師市磷肥廠擴建工地,共計430字。張旭以草書稱著于世,而此墓志書丹運筆雄健,結體寬綽,端莊平穩,是張旭難得一見的楷書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
西周直口附耳三足銅盤,盛水器,山西絳縣橫水墓地出土,現藏山西博物院。直口微敞,折沿略翹,方唇,弧腹斜收,圜底近平,三圓柱足,足部下端外張大,底平整。內底鑄銘九行九十字,為國家一級文物。
唐顏真卿《爭座位帖》拓本,高31厘米,寬15.8厘米,凡7開,為宋拓本,現藏國家圖書館。經程瑤田、吳榮光、潘仕成、梁啟超等遞藏。梁啟超、潘仕成題簽,程瑤田、翁方綱、梁啟超、鄭孝胥等題跋。鈐“程氏瑤田”“吳氏荷屋平生真賞”“海山仙館主人”“飲冰室”“龐芝閣金石文字記”等印,為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通過精品文物的佐證,詳細講述了漢字發展的歷史脈絡,全面系統闡述字體流變、書法書風演變、書寫工具革新、漢字傳播發展等重要文化知識。配合展覽舉辦的漢字文化研討會及展覽現場互動體驗環節,全方位加強漢字的保護研究,多角度展示傳播漢字的歷史文化。
2010年聯合國將農歷二十四節氣的“谷雨”確立為中文日,紀念傳說中倉頡造字的貢獻。此次在“谷雨”時節開幕的漢字展覽,也是2023年“聯合國中文日”的重要文化活動內容,將展至8月13日結束。